全球可持续债券市场2022年上半度概览

2022年上半年GSS+债券发行量达4178亿美元

2022年上半年,绿色、社会责任、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挂钩和转型债券(GSS+)的合计发行量达4178亿美元,较2021年上半年同比下降27%。然而,从第二季度绿色债券发行量的回升可以看到复苏的迹象。第二季度绿色债券发行量环比增长了25%,达1213亿美元。 

今年二月份,俄乌冲突爆发,加上由此引发的欧洲能源危机进一步恶化了新冠后时代的通胀形势,给债券市场带来较大影响。利率上调和高波动性导致债券,包括GSS+债券的发行量总体下降。截至2022年上半年,GSS+债券的累计发行量达3.3万亿美元,其中绿色债券为1.9万亿美元。

气候债券倡议组织(CBI)近日发布了《可持续债券市场2022年上半年度概览》。CBI对贴标绿债进行筛选,将那些与《巴黎协定》国际气候目标一致的债券纳入其绿色债券数据库。CBI的数据团队通过全球统一的方法论对贴标债券进行严格筛选,鼓励市场诚信,得到了市场的广泛认可。 

绿色债券发行亮点

绿色债券市场自2007年起步以来得到了长足发展,累计发行量达到了1.9万亿美元。然而,2022年全球宏观经济和债务市场面临的各种挑战使得交易情况低于预期,发行量较2021年同期下降了21% 。

2022年上半年度,CBI绿色债券数据库中新增绿色债券发行量达2181亿美元,较2021年同期(创纪录的2775亿美元)下降21%。2022年第一季度,绿色债券发行量为自2020年第四季度以来最低,但第二季度发行量有所回升,达1213亿美元,环比增长25%。2022年6月绿色债券的发行量接近470亿美元,占上半年发行总量的22%,单月发行量最大。

2022年上半年,来自40个国家(除超主权组织外)的发行人发行了绿色债券。中国在发行量(482亿美元,占总量22%)、债券只数(190只)和发行人数量(116家)三个方面均位列第一。

主权绿色债券保持增长势头

2022年上半年,气候债券倡议组织绿色债券数据库新增总量为274亿美元的主权债券。这一时期最大宗绿色债券大部分来自主权发行人和超国际机构。

社会责任和可持续发展债券

2022年上半年,社会责任债券占GSS+总体发行量的15%,发行量同比下降57%至638亿美元。截至6月底,社会责任债累计发行量为5839亿美元。这一主题的涌现与减轻新冠疫情影响有关,之后发行量随着疫情缓减而下降。

2022年上半年,可持续债券占GSS+总体发行量的21%,发行量同比下降13%至872亿美元。截至6月底,可持续发展债券累计发行量为6224亿美元。可持续发展债券的募集资金专用于绿色和社会责任相关项目和资产。

转型债券和可持续发展挂钩债券(SLB)

转型债券和SLB为高排放发行人提供了可持续发展方面的融资渠道。转型债券的募集资金专项用于减排项目。可持续发展债券对募集资金的用途没有限制,发行人承诺根据关键绩效指标改善环境效益,并将承诺的实现情况与支付给投资者的票息挂钩。

2022年上半年,SLB市场持续增长,新老发行人通过债券类型向投资者阐明其转型路径。第一季度,SLB发行量同比增速较快,第二季度增速放缓,上半年累计发行量为466亿美元,较去年同期相比增长5.2%。

2022年上半年,17家发行人共发行了23只转型债券,总价值21亿美元。其中16家发行人为首次发行转型债券。除长期发行人欧洲复兴开发银行(EBRD)于1月发行的总量为19亿瑞典克朗(2.09亿美元)的转型债券外,上半年其余转型债券均来自日本和中国的转型金融项目,针对钢铁、化工、航空和电力等难以减排的行业。

小结

对全球债券市场包括贴标债券市场来说,2022年是困难的一年。然而,今年第二季度出现了反弹的迹象,我们预计市场将逐步复苏。

CBI的首席执行官肖恩.基德尼(Sean Kidney)表示:

“我们需要当机立断地采取行动,以应对气候变化及其带来的灾难。绿色债券开启了调动资本抓住气候投资机遇的课题。”“投资者已经意识到,我们需要清洁绿色的未来。现在的问题是我们将以怎样的速度实现这一目标,以及在此过程中谁将是赢家。符合高标准的贴标绿色债券的发行可有效展示企业向低碳转型的努力,并帮助降低气候变化带来的风险。”

点击此处查看原文。

免责声明
本页面中的信息可能为第三方(如“中国走出去”网站加盟机构)提供,仅供用户个人参考。所有内容提供方在将任何内容/信息(包括文字、图片、照片、图形)发布于敝网之任何数字平台之前,须获得该等内容/信息版权所有方之授权/许可。敝网不保证任何内容和信息的准确性,亦不对任何内容提供商提供或发布于敝网的任何内容/信息承担任何责任(比如文字、图片、照片、图形的版权侵权责任)。页面中的链接可能指向非由CGA可控的第三方网站,敝网对其他网站上的内容及链接有效性既不认可亦不承担任何责任。更多详情,请参阅敝网 免责声明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