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6月24日,在广东省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广州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和广东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的指导下,广州碳排放权交易中心有限公司和气候债券倡议组织(CBI)联合举办了“粤港澳大湾区绿色基础设施投资论坛”,探索大湾区的绿色基础设施投资机会,促进潜在的绿色债券发行人与国际投资者的交流,围绕利用绿色债券和其他贴标债务工具为绿色基础设施项目进行融资展开深入的对话,并在活动中发布气候债券倡议组织《粤港澳大湾区绿色基础设施投资机遇报告》。
本次活动由广东省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副局长童士清作开幕致辞,他表示绿色可持续发展是当今世界最广泛的共识,为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在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广东省将加快构建绿色高效的交通运输体系,开展交通基础设施绿色化提升改造,还要提升建筑能效水平,优化用能结构,这将带来大量绿色投融资需求,创造巨大的绿色金融市场。未来广东省将进一步加强资源统筹和组织领导,在全省范围内大力发展绿色金融,广泛形成大力发展绿色金融的良好氛围。
主题演讲环节,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主任、北京绿色金融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院长马骏博士进行了题为“地方绿色金融如何支持碳中和”的主题演讲。他表示,碳中和为金融业带来投资机遇,在能源、交通、建筑、工业等领域带来数百万亿人民币的低碳投资需求,但在碳中和背景下,一些企业也面临着转型风险。他认为,地方可通过建立绿色项目库;建立绿色企业/项目的认定标准;建立对绿色金融的激励机制;要求地方金融机构开展环境信息披露和环境风险分析;建立零碳示范园区和专项基金;围绕碳中和创新绿色金融产品等措施推动绿色金融的发展。
接下来,气候债券倡议组织的首席执行官肖恩-基德尼(Sean Kidney)进行题为“绿色基础设施—通往大湾区零碳未来之路”的主题演讲。他表示,基础设施领域存在很多发展机遇,广东应该在大湾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中起到带头作用,而大湾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经验则应该进一步扩散到全世界。
随后,由气候债券倡议组织研究分析师朱拉其其格发布CBI研究成果。《粤港澳大湾区绿色基础设施投资机遇》报告由汇丰银行支持,展示了大湾区绿色基础设施的发展趋势和机遇,分析了主要的绿色基础设施项目,并概述了发展绿色金融和投资的措施。报告强调,“十四五”规划中广东省重大基础设施项目总投资预计将达到 5 万亿元人民币(7,769 亿美元),其中绿色基础设施投资不低于1.9万亿元人民币(2,990 亿美元),包括轨道交通、风力发电、现代水利、生态文明建设和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同时,香港、澳门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在积极推进,粤港澳大湾区为关注中国绿色资产的国际投资者提供了巨大的机遇。报告的最后还提出了在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绿色金融和基础设施投资的六项建议。
第一个圆桌讨论环节由广东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孟萌主持,六位嘉宾围绕“释放大湾区绿色基础设施融资的潜力”展开讨论。广东省能源集团财务部总经理李葆冰提出在新能源发展方面的需求,即:希望引导推动绿色债券的贴息政策;推动解决可再生能源补贴缺口问题;建立完善绿色金融相关体系标准;进一步丰富绿色金融政策;有序推动传统能源信贷政策的调整。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能源战略中心副主任蔡国田表示,大湾区的可再生能源发展受到资源限制及土地约束,但能源系统的数字化智慧化趋势,能够拉动未来融资需求。
此外,深圳排放权交易所战略规划部(绿色金融工作部)高级经理陈倪介绍了在固体废弃物处置方面和气候相关基础设施融资方面的实践以及促进国家级气候投融资中心的建设。中央结算公司中债研发中心绿色金融研究部总经理史祎表示,新基建本身包含大量绿色成分,具有良好的环境效益,且广东省政策体系的构建也为市场的健康发展打下坚实基础。但市场高质量发展还面临一些挑战,例如:绿色融资规模面临着进一步加快扩大的压力;绿色债券成本优势还不够明显;环境效益信息披露亟待加强等。
展望未来,汇丰银行亚太区可持续发展部总监张惠峰表示,应统一大湾区内绿色定义,促进绿色资金流动。而银行机构除金融机构的融资业务以外,还可以在其他领域和行业共同推动绿色发展。澳门中衡智汇协会副理事长毛曙光博士则表示,大湾区绿色基础设施建设工作的开展势在必行,绿色金融培训本身就是绿色基础设施的一部分,因此需要掌握并宣传绿色金融知识,并且倡议成立大湾区绿色金融培训协调小组。
第二个圆桌讨论环节由气候债券倡议组织中国区经理谢文泓主持,六位嘉宾围绕“大湾区的能源基础设施和低碳转型”展开讨论。
中节能咨询有限公司绿色金融业务总监陆文钦表示,重点行业面临两个问题:产能过剩,且低碳转型升级过程中有大量的资金需求,而重点行业转型的根本在于技术进步。
路孚特亚洲区战略总监汤爽廷认为,虽然绿色基础设施是当下的热门话题,但项目的可持续性,及项目估值产生的溢价,都是需要引起投资人警惕的信号。Advanced Soltech的首席执行官Max Metelius介绍了该司开展的业务,以及从清洁能源服务提供方角度分享了大湾区能源转型对融资的需求。
中国氢能联盟高级经理姚健表示,双碳目标对传统能源企业造成较大的转型压力,给氢能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但氢能行业目前处于产业发展初期,产业规模较小,成本依然居高不下,他期望在未来能够通过企业示范及商业化降低成本,普及氢能的使用。
晨星中国可持续发展企业解决方案大中华区副总监金冀安介绍了转型金融的评估框架:包括对募集资金用途的评估以及发行人主体本身的评估,并根据该框架给发行人及金融机构在气候转型融资方面提出六点建议。
另外,世界资源研究所中国气候与能源部低碳规划项目总监蒋小谦介绍了香港相对于中国大陆在实现碳中和方面的优势,她认为香港有希望在2050年就实现碳中和,归功于来自电力部门、建筑及交通部门三部门的潜力。
进入下午环节,率先由香港金融管理局市场发展处主管许怀志进行了题为“如何利用香港资本市场支持大湾区基础设施建设”的主题演讲。他指出,接下来的重要议题,是如何将庞大的在岸融资需求与境外国际投资资金对接。香港资本市场支持大湾区绿色发展,主要基于政策优势、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绝对优势、专业服务平台优势和特区政府的一系列鼓励措施支持。因此,企业和各类机构应利用香港的绿色和可持续金融市场为绿色项目进行融资。
第三个圆桌讨论环节由气候债券倡议组织东亚区业务发展总经理刘欣欣主持,五位嘉宾围绕“大湾区绿色基础设施项目的投资价值”展开讨论。
道富环球投资管理亚太区固定收益部主管黄庆祥表示,从国际投资者的角度来看,希望有完善的平台机制以及良好的信息传导机制,并增加信贷评级的可比性,使中国的绿色项目更得到国际认同。
平安资管(香港)执行总经理,固定收益和现金管理主管郑达成表示,绿色债券可以帮助投资者降低投资组合风险,对于国际投资者来说,如果监管方面未来可以有与国际监管契合的方案,对于中国绿色债券市场的需求将更加庞大。
谈到如何促进大湾区绿色基础设施跨境投资,普华永道(香港)亚太区资产及财富管理服务部税务主管合伙人叶招桂芳表示,绿色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除传统资金来源以外,投资基金也是一个有效的渠道。她认为,跨境投资存在一定困难,而香港由于在法规、税务豁免、投资架构等方面都存在优势,非常有潜力成为绿色基金中心。
澳门银行公会主席行、中国银行澳门分行资深业务总监许志瑜也介绍了在服务绿色金融融资方面的实践经验,并且表示,澳门可凭借独特优势为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促进大湾区的绿色发展在内循环、外循环等方面贡献更多力量。他还提出,期待粤澳深度合作区可以打造成为绿色金融创新试验区。
至于绿色标准趋同对大湾区绿色基础设施投资的意义,香港绿色金融协会绿色与可持续房地产工作组首席专家﹑沛然环保顾问主席及执行董事郭美珩表示,促进大湾区绿色标准的趋同是大势所趋,业界对此方面的需求也很殷切。她提出三点建议:中国大陆与香港的绿色建筑标签体系,可以考虑与国际金融公司进行合作,研究双重认证的可行性;中国大陆与香港的绿色建筑标签要求披露能源表现数据,提高建筑的碳排放透明度;为大湾区建立低碳建筑标准基线,气候债券倡议组织可以促进这方面的工作。
在最后的交流环节,大湾区的潜在绿色债券发行人与投资者进行了深入沟通。
点击此处查看原文。